从2020年4月递交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申请,到最终顺利获批,这四年多的历程,我经历了很多。坦白说,移民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尤其是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这样相对冷门又小众的项目。当人们听到“难度高”、“成功率低”、“中介费昂贵”等描述时,往往会望而却步。毕竟,谁不希望走一条轻松快捷的路呢?
但我今天想告诉你的是,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你自身条件过硬,材料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愿意花精力深入研究,完全可以靠自己拿下,不必花费高昂的费用去依赖中介。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整整四年时间,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到逐渐摸索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整个申请过程。
在这过程中,我翻遍了各种英文论坛,仔细研读了加拿大移民法条文,甚至深入研究过联邦法院的上诉案例库,并认真钻研了官方发布的指南。当然,我也踩过不少坑,经历过很多波折,有时候甚至一度质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天真,想要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成功拿到了心心念念的PR身份。
我的这段经历并没有传奇色彩,但却是真真切切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希望分享自己的心得、经历的挫折和积累的经验,或许能让你产生“其实我也可以试试”的念头,或至少为你坚持走下去提供一点勇气。移民的道路确实充满挑战,但绝对没有高不可攀。只要你肯努力、敢坚持,前方的路必定会越来越宽广。
目录导览
01|推动我考虑移民的几个重要原因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有过移民的想法,但当时总觉得自己条件还不够成熟,决心也不足,仅仅停留在空想阶段,没付诸实际行动。毕竟移民不是件小事,资金、语言能力和敢于放弃一切的勇气缺一不可。当时的我,虽然有一定的积蓄,房子、车子都有,工作也算稳定,涉外经验也有一点,英语沟通简单日常还行,但若真到了北美这样的环境,恐怕根本无法自如应对。而更重要的是,我一直缺少真正驱使我非走不可的强烈动力。直到2019年3月,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终于彻底激发了我的移民决心。
第一动力:孩子的未来
提到移民的理由,大部分中年人恐怕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为了孩子。”我也不例外。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借口,质疑出国未必就更好。但我必须诚实地说,孩子的确是我决定移民最大的动力。
当时我家孩子正读小学二三年级,学习压力已经明显增大。每天回家不是做作业,就是背书,书法练习、课外阅读、古诗背诵,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我看着孩子疲惫不堪,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小的年纪,就背负了如此沉重的学习负担,这种状况未来只会越来越严重。我并非全盘否定国内的教育,事实上这些扎实的基础后来对孩子适应加拿大的教育环境确实有所帮助。然而,当我看见孩子为了背诵那些与生活毫无关系的内容痛苦不堪时,我的内心无比挣扎。有一次甚至因为作业问题,我情绪失控撕了孩子的书。
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我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只会机械式学习的机器。童年本该充满快乐,我想给他一个能轻松喘息的成长环境,也给自己减轻精神负担。这成为促使我认真考虑移民的首要原因。
第二件事:长辈的离世让我焦虑不已
另外一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每当回忆起来依然让我感到沉重。我的一位长辈曾参加过战争,本应坚强无比,但晚年的疾病却让他的生活迅速崩溃。他罹患癌症后,辛苦攒下的16万元积蓄,短短几个月便耗尽了,而在医疗过程中还遭遇了极大的冷漠与无奈。医院的敷衍与对生命的漠视,令我震惊和失望。
当我亲眼目睹他临终前所遭遇的一切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万一哪天我或家人也遇到这样的困境,又该怎么办?当一个社会无法保障基本的尊严与生存,换个环境就成了理性的选择。
第三件事:疫情初期的人性冷漠让我彻底寒心
最后推动我彻底下定决心的,是疫情初期所见证的社会冷漠与人性扭曲。小区里湖北籍居民遭遇的歧视、恐惧和攻击,让我彻底感受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可怕。更让我失望的是,许多人竟然认为这样的冷漠与歧视理所应当。
我当时清楚地明白,如果环境无法改变,我只能选择离开。
最终决心:为了我和家人的未来
这三件事如同重锤般接连击中了我,让我不再犹豫,决心通过移民给自己和家人寻找一个更安稳、更有保障的未来。2019年3月,我正式启动了移民计划,并一路坚持到了今天。回头看,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我从未后悔过这个选择。
02|2020年4月:正式递交联邦自雇申请
从2019年年底起,我开始深入探索加拿大移民规划,仔细研究各类移民项目,并最终于2020年4月正式向加拿大移民局(IRCC)递交了联邦自雇移民申请。我作为主申请人,同时也为妻子和孩子一起提交申请。当时正值国内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社会充满了恐慌和不确定性。虽然国内很快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控制住了疫情,但许多崇尚自由的西方国家却病例不断增加,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于是迫切地希望能尽快找到一条安全的出路。
疫情的暴发促使我更加研究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当时大众热议的主要是联邦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省提名(PNP)以及留学转移民等常规途径,鲜少有人关注联邦自雇移民项目,甚至许多专业移民顾问也并不十分熟悉这一类别。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加拿大移民局官网上发现了联邦自雇移民(Self-employed Persons Program)的介绍,这个项目仿佛专为我量身打造。我多年撰写博客文章,积累了一定的文案写作经验,并且已有部分自雇的经历。这一冷门的移民通道,让我看到了一丝成功的希望。
第一轮封城刚刚结束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材料准备之中。那段时间,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加拿大移民局官网上,详细了解申请要求,并查阅了许多移民论坛和相关案例分析。准备申请材料几乎变成了我的“全职工作”:各类证明文件、工作经历材料和收入记录都必须完整而严谨。其中最为费力的是撰写商业计划书,我花费数日反复推敲修改,力求让移民官一眼看出我在加拿大自立谋生的能力。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我终于整理出了完整的申请文件,总重量达到2.5公斤。
2020年4月,我将这些材料邮寄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悉尼市的移民案件处理中心。受疫情高峰期的影响,国际邮政服务近乎瘫痪,包裹在路上辗转了整整两个半月,直到当年6月才顺利签收。又经历了近半年的焦虑等待后,终于在2021年1月,我收到了来自加拿大移民局的案件接收确认函,并获得了一个临时申请编号。这份确认信的到来,让我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感觉这段漫长的申请之旅迈出了重要一步。
之前的自我介绍中简单提到过我的背景,这里再详细展开一下。我从2014年起开始撰写博客,逐渐成为了一名的文案作家。到我正式递交移民申请时,已有五年多的写作经验,主要是撰写一些技术文案,也会为客户撰写广告文案等内容,虽然收入不算丰厚,但相对稳定。
递交申请后,我通过加拿大移民局调取的GCMS笔记(移民官审理记录)发现,移民官认可了我自2015年6月以来的自雇经历,并明确将我的职业定位为“文案作家”。这一点让我感到颇为惊喜,毕竟我自己并未认为自己的写作特别出色,但多年来的积累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坦率来说,准备申请材料的那几个月,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终于踏出了移民的关键一步,感觉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些;焦虑则源于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联邦自雇移民项目本身就比较冷门,我一直担心自己的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害怕被拒。不过,随着收到移民局确认函,我终于放下了些许焦虑,告诉自己:路还很长,不必惊慌,慢慢向前走。
这段经历让我真正明白,移民并不只是靠运气,更需要扎扎实实的准备。尽管联邦自雇移民项目属于冷门选项,但只要申请人的背景合适、材料准备充分,完全可以自行DIY完成申请。当我寄出申请材料的那一刻,内心感觉像是出征的战士,正式踏上了一段崭新的旅程。
我选择的联邦自雇移民项目主要面向“文化领域自雇人士”,对应加拿大国家职业分类(NOC)中的5121(作者/作家)。由于此项目不需要雇主提供聘用函,申请人需要全靠自身实力证明其专业水准。
不同于联邦快速通道的标准模板,自雇移民的材料准备完全依靠个人发挥,用最直接的话来说就是“提交什么材料,移民官就审核什么材料”,目的只有一个:让移民官相信你在该领域表现卓越,甚至具备国际水准。至于如何证明,可以是各类奖项、媒体报道、业内知名人士的推荐信,或者直接提供银行流水以证明高收入。我本人在这几个方面都竭尽全力,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准备相关证明材料。
从2014年起,我便开始经营个人博客,至今已撰写了数百篇原创文章,并凭借这一技能获得了一定的稳定收入。我的博客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获得了权威机构的认可与背书。虽然没有成为顶级的网络大V,但至少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我在简历中特意强调了这些经历,不仅详细罗列了工作经验,更附上了博客流量数据、合作项目成果、访客统计和收入截图,甚至还包括与合作伙伴的分成记录。我希望移民官能清晰地看到,我并非只是随意写写的键盘侠,而是真正依靠文案写作维持生计。
在自雇证明方面,唯有扎实的证据才最有说服力。我详细整理了过去几年的银行流水、微信支付宝的收款记录、PayPal交易记录等,甚至还挖出了全球客户的付款凭证、发票、合同以及收据。此外,我还利用转账记录和电子邮件沟通内容作为进一步佐证,尽可能将收入与业务关联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准备这些材料,十分辛苦,因为太杂乱了,所以,我又写了一封详细的自雇的解释信,说明我的收入与自雇工作之间的联系。联邦自雇移民就是如此,必须自己把所有材料准备得严丝合缝,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并非名人,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国家级大奖,但凡能找到的证明材料,我都一并打包整理了。这包括受邀参加活动的嘉宾照片、线下沙龙的演讲截图、在福布斯专栏发表的文章链接,以及国际行业会议的参会记录。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封推荐信:一封来自与我合作公司的高管,这家公司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知名企业,这封推荐信后来在移民官的审理报告中特别提到,帮了我很大的忙;另一封则来自业内一位朋友,也有一定的分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推荐信最好来自权威人士,因为官方机构通常更信任有权威性的背书,而普通朋友的夸赞则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我还用心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足足写了十几页内容,仿佛是在为自己未来在加拿大的生活绘制蓝图。我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加拿大继续发展个人品牌,建立针对华人的内容平台,并计划通过线上课程、咨询服务和内容写作来实现盈利。为了避免移民官觉得我的计划不切实际,我特别加入了市场分析、同行案例、收入预测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力求显得务实可信。虽然商业计划书可能并非最关键的材料,但一个具备说服力的计划能让移民官相信:“你是真正有意愿、有能力为加拿大的经济与文化做贡献。”
作为主申请人,根据政策,我能够携带妻子和孩子共同申请,因此家庭相关材料同样必不可少。我准备齐全了配偶的学历证书、户口本、结婚证以及孩子的出生证明,并附上了一些家庭合影、旅游记录,以及亲子活动的照片。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向移民官展示:我们一家人关系和睦,完全能够顺利适应加拿大的新生活,而非拖累。
整理完所有材料后,我内心仍然忐忑不安,毕竟联邦自雇这条移民道路过于冷门,我身边也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成功案例。我不断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这其实就是一次创业,不论成败,先行动再说!那段时间里,我一边反复核对材料,一边幻想着未来在加拿大的生活,感觉自己就像个赌徒,把所有筹码都放上了。但回过头来看,这份拼搏精神却是非常值得的。移民这条路,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03|2021年1月 – 2022年:一动不动的漫长等待
递交申请后,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可现实还是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按照当时IRCC官网的说法,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的平均处理时间是21个月。心想,两年时间还算合理,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可谁能想到,新冠疫情直接把一切计划砸了个稀巴烂,移民局的节奏彻底乱了套。由于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并不属于主流移民项目,也没有什么优先权。这两年,基本上申请处理停滞状态,这也成了我移民路上最煎熬的一段时光,简直是“等得花儿都谢了”。
疫情一来,加拿大移民局直接“拉闸”:签证中心关门、各种申请堆成山。像联邦自雇这种本来就小众的项目,更是直接被晾在一边,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感觉像是进了“冷宫”。然后,我眼睁睁看着官网上的预计审理时间从21个月涨到28个月,再到36个月,再飙到40多个月,最后直接突破50个月。到2022年初,官网显示要等53个月,也就是整整4年半!这数字一出来,我的心态有点崩溃。
2021年1月,经过了半年的等待,我收到案件的临时申请编号。然后,又过了一年多时间,整整20多个月,我才在2022年2月收到AOR(档案号确认邮件)。啥意思呢?就是说,光是“确认收到我的申请”这一步,加拿大移民局就整整花了快两年。而我刚递交时,移民局官网上还信誓旦旦说21个月能搞定结果。结果呢?我连“开始处理”都没等到,进度条仿佛卡死了一样。
我知道,疫情是主要原因,但两年时间不干活,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西方国家的低效率。在这两年的等待期间,我开始怀疑我的选择是否正确。虽然会时不时的刷下邮箱,逛论坛,像Canadavisa,看看其他人的进展。我看到有人收到AOR、打指纹、补材料,我心里就跟过山车似的,一会儿激动得觉得自己有戏,一会儿又盯着自己的时间轴算日子,怀疑是不是被忘了。可现实是,啥动静都没有,一次次空欢喜。
那种感觉真的不好受,不是彻底绝望,就是那种持续的低落,像慢性中毒一样。坦白说,刷得越多越焦虑,越焦虑越想刷,整个人掉进了一个“信息焦虑”的坑里爬不出来。
在收到AOR之后的第二天,我收到了第一次补件,要求提交配偶的背景声明表Background Declaration form (IMM 5669),似乎移民局开始处理我的申请案件了。很多我提交了材料,然后,如意料之中,又一次迎来了漫长的等待。
等得久了,我有些坐不住了,决定自己“找找路子”:
- 先试着通过Webform联系IRCC,规规矩矩问进度,结果回来的全是模板回复:“请耐心等待。”跟没说一样。
- 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找国会议员催办,我也尝试联系了一个议员办公室,结果人家说:“只能帮辖区内的选民。”我这外人,碰了一鼻子灰。
- 还动过歪脑筋,想找啥“特殊通道”催一催,可很快发现,这系统透明得要命,没后门可走。
折腾一圈,似乎啥也干不了,只能干瞪眼等着,连个准信儿都没有。人生像是被按了暂停键,动弹不得。再这么下去不行。我开始考虑干点对未来有用的事儿,总不能一直当“等待机器”吧。
第一件事是学英语。虽然加拿大联邦自雇项目对申请人的语言没硬性要求,但我知道,去了加拿大,不会英语,就如同哑巴。我报了ILAC的在线英语课,7个月时间,每天3小时,每周5天,练口语和写作,每天背单词、跟读新闻、写写英文,虽然很辛苦,但效果真挺明显,起码敢开口了。
第二件事是给自己找Plan B。万一联邦自雇黄了,我咋办?我开始研究别的路子:国际留学生移民、配偶工签、研究生文凭、PGWP毕业工签、省提名PNP,能查的都查了。这不是我动摇,而是现实逼得你得留条后路。谁还没点“备胎思维”啊,对吧?
那段“空窗期”虽然折磨人,但现在想想,也不是一无是处。学英语让我底气足了点,研究Plan B让我心态稳了点。移民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但不是全部。漫长的等待,像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能咬牙坚持下来、不被情绪拖垮,才是赢家。我跑过马拉松,知道跑马拉松的痛苦,这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练,其实,等待的过程,也和学英语一样,一天天增进,只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但我一直充满信心,所以,不能坐以待毙,得开始为Plan B做准备。
04|2022年初:申请学签和旅游签来加拿大,先落地再说
到2021年下半年,我担心万一等待几年后,等待一纸拒签,几年的光阴白费。这个时候,从递交申请联邦自雇项目已经有一年多,几乎没有动静……我一边在等待,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选择。而我又是那种坐不住的人,一件事长期没结果,我就开始琢磨“还有没有其他路径?”
于是,我做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挺“冒险”的决定:先不等结果了,先登陆加拿大再说!
这个决定不是拍脑袋,而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转弯。其实联邦自雇项目的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到:申请人要“有意愿且有能力在加拿大建立经济自立”,而商业考察或实际在加国落地开展相关活动,是非常有力的支持证明。换句话说,越能体现出“我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已经行动了”,移民官对你动真格的认可度才越高。
但当时我还没有签证,怎么去加拿大?那就申请旅游签。
有过日本、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签证经历,我还真有点“自信爆棚”,觉得拿个加拿大旅游签也不难。于是就简单准备了下材料,提供了一份几十万人民币的银行存款证明,写了一封所谓的“解释信”,说明我已经递交了联邦自雇申请,现在想去加拿大进行商业考察。语气也很诚恳,真心话没藏着掖着。
结果,等待了三个多月后,收到了一纸拒签信。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移民倾向”问题。
在移民官眼里,我这种背景就很容易被认为“有强烈移民倾向”——你都已经申请PR了,现在又说想来旅游?这不是“曲线移民”吗?对不起,拒签。
这一次,我算是结结实实地踩坑了。当然,我历来就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吃一堑,总得长一智。我知道由于有移民申请记录在系统中,加上有加拿大签证被拒签记录,那么,再重新申请,即使提交更充分的材料,大概率也是会被拒签,我开始重新设计方案,换一条更可行的路径。
这次,我以孩子名义申请加拿大留学,我自己以陪读家长身份申请旅游签,再让爱人留在国内,作为“留在中国的家庭纽带”——这在加拿大签证系统里,算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家庭移民规划方式,也能降低所谓“移民倾向”的风险。
这种小孩留学,家长陪读的申请,在签证官眼中,更看中的是家庭资产情况,加拿大留学不便宜,所以,批准还是拒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到底多有钱。这次,我依旧坚持DIY,没找中介。很快就拿到了多伦多约克教育局的录取信,交了一年的学费,另外在BMO开设了账户,存入了1万加币的GIC(担保投资证书),确保满足加拿大签证对资金来源的审查。
这次提交的材料我做得非常扎实,甚至可以说是“过度准备”:
- 附上了我名下的两辆车的产权证;
- 提供了两套房产的所有权证明;
- 银行冻结了50万人民币的资金;
- 提交了美股账户的交易记录、银行流水;
- 甚至把微信、支付宝的收入截图、芝麻信用分全都一并附上;
- 还有孩子学费的缴纳收据、GIC存款证明、监护人公证书等;
最关键的是,我写了一封逻辑清晰、态度诚恳、语言专业的说明信——不是简单说“我要去加拿大看看”,而是从家庭教育、个人发展、职业目标三个层面完整阐述了这次行程的意义和合理性。
这一次,签证非常顺利。提交后2个月左右,我拿到了旅游签证。
签证一批,我立刻去学校给孩子办了退学手续,订了机票,启程飞往加拿大。
那是2022年1月,正值北美疫情高峰期。每天新增确诊两三万例,朋友听说我要去加拿大,都觉得我疯了:“现在跑加拿大?你是上头了吧?”
但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移民这条路,既然选了“非主流”的路径,那就必须要有承受非主流代价的心理准备。
抵达加拿大后,我们先在多伦多万锦的希尔顿酒店住了一个星期。没有租房计划,完全是“边住边找”。头几天倒时差、买生活用品、给孩子办入学手续,我整个人都像是进了新副本一样,一切从头来过,但也特别有冲劲。
为了不给自己留下后路,我迅速投入到语言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准备中。我参加了ILAC的语言课,每天早上上完课,下午就去考驾照,跑去学校了解。由于最初持有旅游签证,不允许打工,所以,我的收入大都来自于美股投资和博客写作带来的被动收入。而加拿大的生活成本比国内高了5-6倍。原先在国内每个月不到1万的生活支出,在这里轻轻松松就窜到了4-5万。花钱如流水,让我多少有些紧迫感。
为此,我开始准备申请留学,至少留学期间,被允许适当的工作。我仔细对比了很多学院的课程安排和就业方向,最终选择了两个研究生文凭项目:Digital Engagement Strategy 和 Interactive Media Management。这两个专业和我原本的职业路径高度吻合,不仅能提高我的数字营销能力,还能作为“Plan B”——如果联邦自雇最终不批,我还能靠这两年学业拿到三年毕业工签,走加拿大常规的CEC移民通道或者省提名项目。
Plan B最终没用上。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语言水平提高了,在加拿大落地的真实生活经历,也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这一切后来都变成了我联邦自雇申请中的重要补充材料。我参与了一些加拿大本地的许多商业项目、结识了不少本地合作伙伴,甚至还受邀参加了一些商业论坛、创业晚宴、startup pitch的活动。
我与加拿大的孵化器建立联系,提交了商业合作意向书,并成为孵化器的客户,同时,我也注册了加拿大的商标,这些都被用作我“已经与加拿大建立商业联系”的证明材料。
每一项经历,都是我一点点累积的资本。现在回头看,这段“曲线登陆”的决定,是我整个联邦自雇移民路径上,最重要的一步。
05|2022年 – 2023年:不断补件,不断更新材料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联邦自雇移民,那就是“补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项目在审理过程中,移民官往往会多次要求申请人提交额外材料,以便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申请人的资格。我在这四年多的申请过程中,已经记不清楚主动补交了多少次材料,也收到了3次移民局的补件通知。几乎每隔半年,我的邮箱里就会出现一封来自移民局的 Request Letter(补件请求信)。
其中一些补件要求相对常见,例如:
- 有一次,移民局要求我重新提交 IMM5669 表(个人历史表),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的表格有缺失的信息,或者他们希望获取最新的更新版本。
- 还有一次,他们让我提供 中国的无犯罪证明公证件,而且需要公证翻译,以确保文件的真实性。
- 甚至有一次,他们要求我补充当前所在地以及最新的联系地址,尽管我之前已经在系统里更新过信息。
补件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主动补件,即申请人自己发现某些信息需要更新,主动向移民局提交;另一种是 移民局通知的补件,即移民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某些材料不充分,要求申请人补充。
由于我在申请过程中从国内搬到了加拿大,个人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我主动提交了新的居住地址以及最新的个人信息。当我在加拿大完成了一项新的学业,我也补充了新的 学历证明文件,希望增加申请的说服力。此外,我还提交了诸多其他有助于证明自己符合自雇移民条件的文件,比如项目成果、行业贡献等。
然而,补件之后并不意味着会很快得到回应,接下来便是 漫长的等待。
为了尽量加快审理速度,我还特意联系了当地的 国会议员办公室(MP Office),请他们帮忙催办。虽然国会议员无法直接干预移民申请的审批结果,但他们可以代表选区居民向移民局查询案件进度,并提醒他们关注我的档案。
每隔 1-2 个月,MP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会向我反馈最新的进展。但坦白说,这种催办的效果 并不显著,或许是因为我所在的选区国会议员本身不够积极,或者移民局的案件积压严重,导致催办的影响力有限。
为了弄清楚我的案件到底卡在哪个环节,我决定 申请调档,也就是提交 ATIP(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申请,以获取移民官的内部审理笔记(Notes)。这些笔记能揭示案件的具体进展,例如:
- 目前审核到了哪个阶段?
- 是否有具体的移民官在处理?
- 他们对我的申请有哪些疑问?
- 还可能会有哪些补件要求?
然而,加拿大政府部门的效率一直不高,ATIP 调档的周期也非常长,每次提交申请后,都需要等待数月才能收到回复。虽然调档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也仅仅是 提供信息,并不能直接加快申请的审批进度。
在移民申请的过程中,补件、催办、调档,都是常规操作,尤其是对于像联邦自雇移民这样审批严格的项目。面对不断的补件请求,最重要的是 保持耐心,并积极配合,该补的就补,该催的就催,同时尽可能提升申请的质量,增加通过的可能性。
尽管等待的过程异常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懈,最终还是有希望等到理想的结果。
在加拿大的生活经历,尤其是跟政府部门打交道,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政府效率极其低效。
这几乎是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来加拿大后,我分别跟区教育局、省教育部、移民局、省政府、国会议员办公室、税务局、健康委员会、边境管理局等众多行政部门打过交道。漫长等待,效率低下,几乎无一例外。解决的办法,只有2个,1是投诉,2是上诉。
比如,在给孩子转学区时,由于效率低下,等待3个多月区教育部门没有处理好,我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投诉信发给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受托人进行投诉,而在收到信件的第二天,问题得到了解决。
当然,也有一些机构,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投诉,比如移民局、税务局这样的机构,你投诉不投诉,多你一个,少你一个,都一样。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选择采用法律手段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向加拿大联邦法院提交强制令。
06|2023年中:提交联邦法院强制令申请(Mandamus)
时间来到2023年中,我的联邦自雇申请已经整整三年了,依然没有最终决定。
我开始思考更强有力的手段。经过调查研究,我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官网上下载了强制令的模版,参考一些资料,完成了这份文件,决定向联邦法院递交Mandamus Application,强制要求移民局处理我的案件。
Mandamus的核心逻辑是:如果申请人在合理时间内没有被处理,而申请人本身无重大过错,可以要求法院命令政府部门履行职责。这个流程虽然看起来“硬碰硬”,但其实是移民局自己默认的一种合法催办方式。
由于缺乏经验,我花了2周时间学习研究强制令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列出时间线、解释案件合理性、证明我已经等待太久。然后,在加拿大联邦法院的官网递交了申请,交了50加元的申请费。
事实上,我前有一共提交了2次。我在2023年底的时候,提交过一次。提交后不久,我收到了法院和移民局的受理回信,我并不确定是不是强制令起了作用,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居然收到了体检通知。而根据以往案例的反馈情况来看,一般收到体检通知,通常表示移民申请的资格审查大概率八九不离十了。体检是要花钱的,并且要抽血,所以,如果有资格不符合的话,通常不会要求申请人参加体检。
很快,我们全家完成了体检。然而,原以为,接下来就是走流程,完成剩下的几个常规步骤了。这一等,半年多。也正是因为这种误以为。在第一次递交强制令后,我没有再继续向加拿大联邦法院提交申请记录,继续推进流程。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隐约有一种感觉,似乎是移民局是故意拖延。
这一点,我联系的国会议员办公室给我的回信中也谈到过:你的移民申请案件中有一个诉讼,似乎是这个诉讼导致拖延。
由于没有及时跟进,我的第一次强制令被驳回。
有了第一次经验,我决定重新提交新的强制令申请,这一次,不达目的不罢休。于是,又花费了50元申请费,提交了申请,然后,又得到了联邦法院的受理信,以及移民局的no reason的回复。接下来,我花了1周的时间,按照法院的文书规范,编写了一个长达50多页的申请记录,并做了宣誓书,提交给了法院和移民局。
很多人习惯用国内的思维去理解加拿大,会感到不可思议:“你居然敢起诉加拿大政府?难道就不怕遭到政府的打击报复?就不担心加拿大移民局因此直接拒签你的移民申请吗?”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我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移民加拿大的初心和动机上来。许多人选择移民加拿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信加拿大完善的法治体系。在加拿大,法律的力量大于权力,政府的权力并非无限,而是被宪法和法律严格约束的。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必须在法律面前接受平等的监督与约束。
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法治传统,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政府的侵害,完全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维护权益,不用担心政府会滥用权力进行报复。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恰恰体现了加拿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正是无数人选择移民加拿大的重要理由之一。
如果真是这样,因为你起诉我,然后,我就用权力进行打击报复。那么,我可能选错了国家,或者说我更希望得到拒签的结果,因为这样的国家,并不值得留下,早点离开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显然,我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并没有白费。因为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收到了加拿大司法部国家诉讼部门的答辩状,而答辩状中,也将我的案件的所有的相关重要信息都调了出来,并且一条一条驳回我在申请记录中的诉求。
我对这些驳斥的理由倒是没有什么兴趣,很多都是站不住脚的套话。但这个答辩状,对我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这是我第一次在官方的档案中,看到了移民官在我的案件分析中所写的详细的案件分析记录,并且答辩状也调出了在此之前递交的所有重要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最终也都会交由法官进行判决。
答辩状中,移民官写到了一些关键信息:
Based on the info available, I am satisfied that PA meets the SE definition and obtains a min of 35 points under the SE program。
出乎意料的是,在收到答辩状的第二天,我收到了移民局签发的安家信 Invitation to Pre-arrival services,以及补交中国无犯罪公证文件。而当收到这份安家信之后,也意味着我的移民已经通过了资格审查。随后,我又按要求做了中国的无犯罪文件公证,提交给了移民局。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加拿大司法部国家诉讼部门的律师的来信,大概意思是你的移民申请已经做出了处理,希望你能撤销掉继续的诉讼。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我没有同意,并告知对方,我尚未得到最终确定,将保留继续上诉的权利。由于案件悬而未决,一直挂在法院,等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又收到了移民局的再次补件通知,询问我和我的家人的当前所在地。我猜想这大概是要进入最终完结阶段。又过了几天,国会议员办公室发来了邮件,告诉我,移民局已经通知,所有评估已经通过,正在准备最终决定。
当我登录移民局官网账户时,我发现出现了Latest update: Final decision – 一个日期相关内容。
07|收到PPR护照贴签通知,PR被批准
也许是法院的压力起了作用,也许是移民局本来就要审我的案子,总之,我终于收到了移民局发来的Passport Request Letter,也就是贴签信。
不过,由于我已经在加拿大境内,最后又转为境内虚拟登陆了。再之后,就是发卡流程了,同样的,也是一如既往的慢悠悠。
这四年多的拼搏、迷茫、等待、试探、法律行动,终于换来了一个结果。我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我们在加拿大新生活的起点。那天我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有人靠钱移民,有人靠雇主移民,我是靠一支笔,一份执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结语:
这就是我的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申请故事。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等等”。
回顾这段路,我感慨良多。一路走来,既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挑战,更是一场个人成长的旅程。我从一个普通写作者,逐步完成身份转换、适应海外环境、理解不同制度、与世界接轨。
如果你也在考虑联邦自雇移民,我想说:别怕项目冷门,也别信那些中介吓唬你说“没戏”。只要你符合条件,只要你愿意钻研、愿意坚持,这条路就是可行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为梦想,走一条不那么热闹的路。
作为文案作家,我得写得什么,于是,我把我的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申请全过程写出了一本书,《省下十万中介费!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DIY指南》,并进行出版。如果你的背景与文化体育领域相关,并且从事的是自雇职业,这本书可能对你未来申请加拿大联邦自雇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那些希望DIY办理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的人。如果你已经提交了申请,正在等待审批,那么,我建议你利用等待的时间,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整个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与加拿大的商业建立联系,这本书中有一些关于我在处理这些事务的具体做法,对你会有一些价值,告诉你如何为加拿大的经济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最后提醒一点:由于大量的申请案件积压,并且相当多的申请是无意义申请,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被暂停申请到2027年1月。